有沒有發現,我們其實很常「壓住自己的感覺」?

生氣的時候告訴自己要冷靜、難過的時候強迫自己撐住,甚至笑著說「我沒事」。

但我們真的沒事嗎?


🌕 一、因為我們本來就是「善意」的生物

很多人壓抑情緒,並不是因為不願意面對,而是出於善意

我們想讓別人開心,不想造成麻煩;

想維持關係和諧,不想讓氣氛尷尬;

更深層的是——我們想讓自己「看起來很好」。

人本能地渴望被認同、被喜歡、被稱讚。

所以當我們犯錯、失誤或做得不夠好時,會覺得「丟臉」。

這份羞愧感,讓我們傾向把情緒藏起來,好像藏起來就能假裝沒事。

我們努力維持完美、表現堅強,卻在不知不覺中,壓抑了真實的自己。

landscape photograph of body of water
Photo by Kellie Churchman on Pexels.com

🔍 二、因為社會教我們「情緒要收好」

從小到大,我們聽過多少次這樣的話:

「不要哭,哭有什麼用?」

「別生氣,忍一忍就過去了。」

「別那麼情緒化,冷靜一點比較好。」

這些話看似理性,實際上卻在教我們:「情緒是不被允許的。」

於是,情緒被誤會成軟弱、衝動、沒教養的象徵。

久而久之,我們學會了壓抑:

在工作裡假裝鎮定、在人際中保持微笑、在家人面前裝堅強。

但是,壓抑情緒就像在氣球裡灌氣,

越壓越滿,最後只會讓壓力爆炸。

two yellow emoji on yellow case
Photo by Pixabay on Pexels.com

🧠 三、心理學怎麼說?壓抑其實是一種「防禦」

心理學家認為,壓抑情緒是人類的自然防衛機制。

當我們面對威脅、害怕被拒絕或被誤解時,大腦會自動「關掉感覺的開關」,

以減少痛苦、避免衝突。這在短期內是保護,但長期下來卻會讓我們更疲憊。

研究指出:

  • 長期壓抑情緒的人,焦慮、憂鬱與身體疾病的風險更高(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 2018)。
  • 壓抑會讓生理壓力升高,例如心跳、血壓、交感神經活性都增加(Gross & Levenson, 1993)。
  • 在人際互動中,壓抑會讓關係變得疏遠、信任感下降(Butler et al., Emotion, 2003)。

也就是說,壓抑情緒雖然「看起來成熟」,

但其實是讓自己一點一滴耗損能量的方式。


💡 四、承認自己的情緒,其實是一種力量

真正成熟的,不是「不動情緒」,

而是能誠實面對情緒、理解它想說什麼

情緒是一種訊號,告訴我們「哪裡需要被關心」。

憤怒提醒我們:有人越界了。

悲傷提醒我們:有東西失去了。

焦慮提醒我們:有事需要準備。

當我們願意看見這些情緒,而不是壓抑、逃避,

我們就能更理解自己,也更能調整方向。

這就像人生遊戲裡的「能量條」,

你不可能一直把痛苦壓到最低值,

因為那樣最終會失去行動力。

相反的,勇敢感受,反而能讓你重啟能量。


🌙 五、那我們該怎麼做?

  1. 允許自己感受,而不是批評自己有感覺。 「我很生氣」不是錯,「我不該生氣」才是壓抑的開始。
  2. 用語言或文字標記情緒(Affect Labeling)。 心理學研究指出,當你把情緒說出來、寫下來, 大腦的情緒中心會冷靜下來。
  3. 選擇表達,而非爆發。 表達不等於發洩。可以選擇對象、時機、語氣, 讓情緒被理解,而不是讓它反噬。
  4. 練習「認知重評(Reappraisal)」。 也就是換個角度看事情。 與其想「他讓我很氣」,不如問「我在氣什麼?他踩到我哪個需要?」

❤️ 六、最後想說的是

我們壓抑情緒,是因為我們想變好、想被愛、想被看見。

這本身並沒有錯。

但如果一直壓抑,我們會忘記自己最初的樣子。

所以,下次當你覺得難過、氣憤或焦慮時,

別急著壓下去,不妨先告訴自己:

「我可以有這樣的感覺。」

那一刻,你其實就在療癒自己。

因為真正的勇氣,不是壓抑,而是誠實地做自己


🪶 參考資料:

  • Gross, J. J., & Levenson, R. W. (1993). Emotional suppression: Physiology, self-report, and expressive behavio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 Butler, E. A., et al. (2003). The social consequences of expressive suppression. Emotion, 3(1), 48–67.
  • 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 (2018). Suppressing emotions can be bad for your health.
  • Bonanno, G. A. (2004). Loss, trauma, and human resilience. American Psychologist.


wishchen
wishchen

🎯 10 年黑手轉身人生顧問|陪你找人生目標 🔧 從修車到修心,只為回答「我為何而活?」

我想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