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早上騎車上班的路上,我突然想到一句話:「你現在過的生活,是你想要的嗎?」這個簡單的疑問,卻讓我整個早晨都陷入沉思——我也想邀請你,一起來思考這個問題。

今天早上騎車上班的時候,我突然冒出一個念頭:「你現在過的生活,是你自己想要的嗎?」這句話讓我一整個早晨都陷在沉思中。因為我發現,這是一個幾乎每個人都會在某個人生階段遇到的問題,但卻很少有人有機會真正回答它。
這句話之所以那麼有力,是因為它背後藏著一個更大的現實:
很多人現在過的生活,其實並不是他們想要的生活。
三種常見的生活樣貌
我觀察到,我們大概可以把現在的生活狀態分為三種:
- 過著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卻不得不持續過下去。 這種人或許為了責任、家庭、經濟壓力,只能不斷妥協現實。早上起床不是因為期待,而是因為鬧鐘和帳單逼你動身。
- 過著看似自己選擇的生活,但其實並不穩定。 有些人像我一樣,選擇了相對自由或有夢想感的生活模式,卻仍常常焦慮,覺得站不穩、心不定,害怕下一步會不會崩盤。
- 被逼著適應一種生活,久了之後就當作那是“正常”。 這種生活不是喜歡的,只是習慣了。甚至會告訴自己:「其實這樣也不錯啦。」但心裡深處總有個聲音在問:「這真的是你想要的嗎?」
每個人心中其實都有想像過理想的生活模樣,但社會的推著走、環境的壓力、時代的潮流,往往會讓人一步步偏離初衷。久了,我們就不再問自己這個問題了。

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我後來開始認真思考:「那我到底要的是什麼?什麼才叫做『適合我的生活』?」
這讓我回想起小時候。那時的我常常問自己:「我活著是為了什麼?我人生的目的是什麼?」但當時的我太年輕,找不到答案。那種找不到方向的感覺,讓人非常不安,也容易被別人說的話左右。
直到長大之後我才漸漸明白,其實真正要做的第一步,不是去找目標、不是追夢、不是努力成功,而是——「了解自己」。
只有當你開始了解自己的特質、個性、能力與天賦,你才會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喜歡做什麼,以及可以為這個世界貢獻什麼。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水域
我很喜歡愛因斯坦的一句話:
「如果你用爬樹的能力來評價一條魚,它一輩子都會以為自己很笨。」
每個人都像這樣的「魚」,我們需要做的不是逼自己去爬樹,而是找到屬於自己的水域——那個可以自由游泳、發揮自如的地方。
有的人適合拍片,有的人適合創業,有的人適合做研究,有的人適合當廚師。生活本來就不該只有一種標準答案。
我想到電影《靈魂急轉彎》裡的22號角色,她一直在找靈感、找目標、找意義——其實就像我們每一個人一樣。
- 參考文章:「靈魂急轉彎」觀後心得-人生就是享受一切

我目前的角色與任務
現在的我,從事的工作其實本質上就是一種協助——幫助人看見自己,摸索出屬於自己的方向,找到一個可以安身立命的「位置」。我並不是要幫他們決定人生,而是陪他們走在尋找自我認同的這段路上。
在這過程中,我常常想到一本曾經影響我很深的書——《從友達到心橋》。這本書記錄了作者從友達光電離職,轉向創立「心橋顧問公司」的心路歷程,裡頭說的不只是職涯轉換,而是一段尋找人生意義的故事。
(這本書現在比較難買到了,如果真的有興趣,可能要聯絡出版社或特定通路。)
人生不是放棄,而是沒找到方法
很多人其實不是不想追夢、不是不想過自己要的生活,而是找不到方法,也沒人教他們怎麼去找。
當我們看到有些人選擇放棄時,不應該責怪他們,而是要理解——也許他們還沒有經歷過能讓他們覺醒的那個「關鍵時刻」。有些人需要跌倒過一次,有些人需要失去過某些東西,有些人需要一個人陪他走過。
生活其實是一場過程,有時候放棄的背後不是懶惰,而是迷失。而每一個迷失,其實都可以是一段轉變的開始。
BE → DO → HAVE:讓生活成為你的遊戲
我很喜歡用一個簡單的公式來看人生,這是我從一個人生導師那裡學來的:
BE → DO → HAVE
你今天選擇了成為什麼樣的人(BE),你就會去做那個角色該做的事情(DO),最後自然就會得到那個角色會擁有的成果(HAVE)。
舉例來說:
- 如果你選擇成為「創作者」,你就會主動學習寫作、錄影、發文,自然會累積作品、影響力,甚至收入。
- 如果你選擇成為「溫暖的人」,你就會去關心別人、提供協助,你就會擁有更多人際的連結與愛的回饋。
這就像玩遊戲一樣,你一開始選角,然後開始做任務、練功、過關,最後擁有技能與裝備。人生真的可以是一場遊戲,但前提是——你要選好你想扮演的角色。
最後的提醒:生活不是標準答案,而是獨特選擇
這篇文章的最後,我想說的是:
你想要過怎樣的生活,不是別人決定的,而是你必須自己去發現、去追尋,甚至去創造出來的。
這是一段旅程,不會一蹴可幾,有時會走錯路、有時會懷疑自己、有時也會累。但只要你不停止問自己:「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你就仍然在路上。
願你我,都能找到那片屬於自己的水域。
如果你也正在尋找人生方向,歡迎加入我的 Line,聊聊你的故事,也許我們可以一起找到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