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Comments

人生不要怨天尤人,因為這都是自己主導出來的

過去我認為人生就是不斷地隨波逐流,只要順著自己的事情不斷地去執行就可以,但是事情的結果並不是這樣子的。 從幾個別人生活當中的例子裡就可以看到,有一些人他們非常容易去抱怨別人,也非常容易去引來別人的抱怨,最後造成了自己的不舒服,或是認為這整個世界都虧欠於他… 而另外一種人呢,他們面對事情的處理態度都是"太好了!我還有機會","這事情還沒有結束,我還沒有那麼慘嘛…" 因此當他這樣子想的時候,他想的並不是悲觀,而是解決辦法!   我身邊有一位朋友,他是奧地利人,他已經60幾歲了。他從來沒有學習過中文,而這一次他決定要學習中文。一開始他學習中文時,他講話的口音都讓人聽不太懂或是有外國腔,但是他從來不會覺得自己那邊做錯了,他就不停地練習。 有一次他去買水餃(他非常喜歡吃水餃),他就問了他的太太(他太太是台灣人)說,為什麼要叫做"餃"而不是"包"? 因為他也喜歡吃水煎包…後來太太回答他說,圓的就叫"包",長條狀的就叫"餃"。哇~~他馬上開始變通了,立刻說那麼菜包就是圓的,肉包也是的圓的!如果是長條的話我就可以叫肉餃以及菜餃。 他的學習意願以及樂趣和熱情如此之高。   如果反過來呢? 遇到想要學習的語言,但是卻不開口說,或是說的時候一直很害羞不敢講,因為怕沒有面子…等。 或是認為自己講的沒有那麼好還是不要講好了,或是在家練習因為怕丟臉… 哇~~~如果學習一件事情變成了恐懼、害怕、丟臉的話,那麼就不用學習了。   試著想想一個人的生活要如何才能夠開心和快樂,其大多數都是來自於自己的想法和觀念所造成的! 因此一個人的成敗不是在他的環境給他多少的困難,而是他自己給自己多少的限制   其實很多人不太相信這樣子想就會成功,因為他們認為環境已經如此地差了。 根本不用講改變了,連個"機會"都沒有! 不過這是可以了解的,我們就算說了再多話語也沒辦法破解一些人對於他們自身環境的困境 因為這是教育問題,我們從小到大接受了許多知識,但是卻不知道這一些知識到底適不適合?到底對或是不對? 或許您也會想知道那麼到底怎麼去辨別自己所學到的知識是對的還是錯的? 我們在生活當中會一直用過去的經驗來判斷事情,因此我們在用一個觀念在執行一件事情時,我們會依據: 1.真實性:對於什麼在你面前是最真實的呢?那就是實際發生在你面前並且做給你看的事實,而這一件事實對你來說是如此地真實。並且相信它就是發生了。那麼這就是真實性。 2.可用性:如果這一個觀念是可以執行在一些事情上並且可行的,那麼你會更加相信這個觀念是絕對是對的,而且不會有錯! 3.共通性:當一個觀念也可運用在其它層面上,那麼就具有了共通性了,而這樣子的觀念更是無堅不破,沒有人可以證明它是錯,因為它可以運用在其它事情並且解決問題。 所以當這一些成立之後,一個人的行為和思維就會被這一觀念給限制住,因此當我們在想一件事情的解決方法時,我們會困在一種走不出去的框框裡,就像數學解題一樣,有人只相信這一題的解法只有一個。但是這是真的嗎? 其實不是的!   因此一個觀念只要有想不通的或是固執認定就只有這一個方法可以解的,那麼就會影響一個人的生活和所下的決定。 就讓我舉一個例子,記得我大學的時候學校舉辦了拔河活動,當時後的我過去所讀的高中是高中女子組拔河比賽世界第二名的學校,因此我看過了她們的拔河方式,完全打破了我過去所知道的拔河方法。 而當時我的另外一個同學,因為非常堅定我們所知道的「一、二、三!剎」的拔河方式。而我提出了我所知道的方法並讓大家參考,當時有幾位同學認為我的方法也可行,因此決定採取我的方法。而這一位要採用過去的方式的同學一直否決我所提出來的方法,認為我們大家要用這一個方法才會贏。 但實際上我們已經輸了一次了,但是他仍舊相信他的方法一定可以贏。雖然差點起了爭執,不過後來大家可退讓一步並且說明那就試試看我所提供的方法,最後我們勝利了!也打破了我那一位堅持用舊方法的同學的觀念。   這個例子我想要告訴你的是一個人如果堅持一個方法或是觀念時,而不肯改變會造成什麼樣子的影響。如果換成是跟人生目標有關的呢?是不是就輸的很慘並且不知道為何而輸。   所以回到主題來,所有生活中的主導都還是來自於自己,不管你在工作上還是所有生活上。你的生活是由你來創造的。 別把自己人生的決定權交到別人手上。如果是…也是你自己主導的。  
by wishchen
0Comments

如何忠於自己的”目標”?

"怎麼找回當初那一種忠於目標的熱情?" 這是許多人問自己的一句話,也同時會問別人的問題!不管是長輩們還是同輩們甚至是老師們,他們都會告訴你… "找回您的熱情吧!回想起您的熱情吧!"雖然這一句話是事實,但是卻也是很難做到的一件事。我們就來探討一下自己要如何忠於自己的目標呢?
by wishchen
0Comments

人生過渡期;為自己的人生設個中繼站。

還在找尋人生目標嗎? 最近看到一篇很棒的文章,裡面提到:「20歲左右是人生的過渡期。」 這個階段,剛好是家人對你最放手的時候——你的選擇,你的決定,大多不會被過多干涉。 人生突然像被按下自由模式,卻也讓人迷惘。 這讓我有點感觸。 你可能還在大學裡,也可能剛出社會。 但不論你在哪裡,這段時間是最適合探索自我、尋找方向的時期。 你可能開始打工、做家教、或幫老師當助教, 看起來只是零碎的經歷,但這些過程,其實正默默引導你走向自己的方向。 雖然當下的你,可能還不太知道未來要什麼、適合什麼, 但只要你開始留意、開始嘗試,就能從中找到線索。 當你「確定了方向」,你的夢想也就開始有了輪廓。 接著,你會發現—— 前方的路並不平順。 你可能會被現實拉扯,遇到瓶頸,甚至陷入思緒的漩渦。 你懷疑自己、懷疑目標,然後感覺又退回原點。 但其實不是的。 這些「卡住的時刻」,本身就是過渡期的一部分。 不是只有 20 歲才是過渡期,任何時刻,當你迷失方向, 那一刻,就是你的「人生過渡期」。 有人選擇出國遊學、有人選擇離職、轉換跑道—— 不是因為他們失敗,而是他們在重新選擇,重新找路。 所以,人生的目標不是一條線,而是一個開放的地圖。 你可以換路,可以轉彎,也可以重新出發。 就像有個人原本夢想當廚師,結果過程中發現, 自己更喜歡做甜點,那她可以改目標嗎? 當然可以! 這不是放棄,而是更接近「真正的自己」。 人生中的危機,其實是轉機; 過渡期,不只是困惑的時刻,也是蛻變的契機。 當你卡住的時候,不妨為自己設一個「中繼站」—— 暫停一下、喘口氣,想一想:接下來要怎麼走,才會更貼近你想要的生活? 那過渡期到底要多久? 沒有標準答案。 但你可以為自己設下一個停損點,不讓自己無限拖延。 不是每個人都能一口氣衝到夢想的終點,這沒什麼好比較的。 重要的是:你有沒有在「持續走」,哪怕慢,也沒關係。 所以啊—— 還在找尋人生目標嗎? 別問了,答案其實早就在你心裡。 你需要的,不是更多焦慮,而是更合適的工具和方法, 幫助你更清楚、也更快速地前進。 我們很快再聊。
by wish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