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個人覺得最好看的F1賽車影片了,之前看過”賽道狂人”這一部電影。講述的也是一名過時的賽車手,但後來被人邀請重新加入賽事,贏得了24小時的賽車比賽。

而F1這一部電影所講述的感覺就不同了,雖然劇情來說就是那一種過去很厲害的賽車手,然後重現江湖,再次贏得名聲。

但不論故事的結構如何,重點是影片中要傳達的精神就令人感動。

好的,我剛查到這部 2025 年上映的《F1: The Movie》(簡稱 F1)的資料,下面是觀後心得+角色介紹+三個觀點分析。

可以到Apple TV串流影音觀看哦:https://easymall.co/3OLrA?uid1=blog&uid2=wishbetterlife&uid3=email


🎬 背景 + 主要角色介紹

片名/導演/基本設定

  • 片名:F1: The Movie (簡稱 F1)。  
  • 導演:Joseph Kosinski。編劇:Ehren Kruger。  
  • 製作與真實賽車合作:電影與 FIA(F1 的管理組織)合作,拍攝中包含真實 F1 比賽場次與車手。  
  • 首映/上映資訊:2025 年 6 月 27 日在美國上映(國際稍早一些),全球票房大成功(約美金 6.2 億多)。 

主要角色與演員

角色演員身份 / 特點
Sonny HayesBrad Pitt前 F1 賽車員/傳奇車手(“the greatest that never was”),年輕時發生事故後離開,但被邀回來協助瀕臨崩潰的車隊。  
Joshua PearceDamson IdrisAPXGP 車隊的新秀(rookie),充滿天賦與雄心,但缺乏經驗且面臨壓力。  
Ruben CervantesJavier BardemAPXGP 車隊的老朋友/昔日隊友,是車隊老闆,目前車隊狀況糟糕,邀 Sonny 回來拯救車隊。  
Kate McKennaKerry CondonAPXGP 的技術總監/工程師,有能力但面對資源與技術上的挑戰,也與 Sonny 有人性的互動。  
Peter BanningTobias Menzies投資者或管理層代表,對車隊的績效與資金回報有壓力。  

三個觀點分析

以下是我對這部電影從三個不同角度的心得。


觀點一:電影的精彩度與故事結構完整性(靶心人公式)

我覺得這部片在結構上幾乎完整地對應了「靶心人公式」(目標 → 阻礙 → 努力 → 結果 → 意外 → 轉彎 → 結局),如下:

階段在電影中的對應
目標Ruben Cervantes 的車隊 APXGP 處於成績低落、沒得分的狀態,需要脫困。Sonny Hayes 的目標則是重返賽場證明自己,拯救車隊以及恢復自己的榮耀。  
阻礙APXGP 車輛性能低下、資金與信心都不足;Joshua Pearce 雖有才華但缺乏經驗;Sonny Hayes 自己的身體/過去事故的陰影;與管理層、投資者(例如 Peter Banning)之間的壓力。  
努力Sonny 回來訓練、帶領年輕車手、調整技術團隊、改良車輛;多場比賽中努力追趕;人物之間的磨合與心理掙扎。  
結果在幾場比賽中有起伏,有成功、有失誤。APXGP 雖然一路逼近但未必每場都能勝利;Joshua 進步,Sonny 的指導顯現效果。  
意外障礙往往來得比預期嚴重:車子技術故障、比賽中的突發狀況、Sonny 的過去陰影突然浮現;有些關鍵比賽中失敗或差距拉大。這些意外讓觀眾心跳加速,也使故事不會太平板。  
轉彎Sonny 與 Joshua 和技術總監 Kate 等人的關係開始改善,車隊有一次或幾次意外的成功/突破;Sonny 自己也面對過去的傷痛或恐懼,並決定再次全力以赴。這些轉折不只是賽道上,也在內心。  
結局雖然電影可能沒把所有困難完全消除,但在情感上達到一個滿足的落點:Sonny 幫助車隊重燃希望,Joshua 成長,Sonny 自己也得到救贖;故事給觀眾希望與振奮。結尾也有點開放,顯示未來可能還有挑戰。  

整體來說,電影節奏控制得不錯,從使命啟動到高潮再到情感與賽道的雙重落點,都做得紮實。


觀點二:精神的永垂不朽,夢想的達成

這部片的重要精神核心在於「夢想/榮耀/救贖」:

  • 重返賽道的勇氣:Sonny Hayes 曾經因事故退出,那段過去對他是沈重的包袱,但他仍選擇回來,意味著不願被過去定義。
  • 敗者也能有尊嚴:APXGP 車隊雖然一直是弱勢,但這並不代表沒有價值。這部電影讓我們看到「努力」與「熱情」有時比純粹勝利更有力量。
  • 傳承與導師-學生關係:Joshua Pearce 不只是為自己而賽,也承載著 Son ny 的期望與責任。兩人之間的關係代表夢想的延續。
  • 不完美但仍然值得:夢想不見得永遠達成,也許有傷痛、有失敗,但在追夢的過程中,人性、成長、友情、專業都能被證明與肯定。

因此,這部電影不只是看比賽,更是看「人在面對極限時如何選擇」,而這種精神是有共鳴且能長久被記住的。

觀點三:電影裡許多細節的呈現

這裡是一些我注意到/欣賞的細節,它們讓電影更有厚度與真實感:

  1. 比賽場景與賽車的真實性 拍攝時在真實的 Grand Prix 比賽週末進行拍攝,有許多真實車手與車隊的元素參與。   技術細節如車輛的 G 力、轉彎時輪胎的反應、賽車內的聲音與震動、從駕駛艙(cockpit)的視角的鏡頭,都盡量還原真實感。  
  2. 人物內心掙扎與關係動態
    • Sonny 對過去事故的心理陰影:不只是肉體傷害,而是恐懼、遺憾與自我懷疑。
    • Joshua 的年輕與驕傲:會有自信過頭、與 Sonny 衝突,這種張力讓導師學生關係不單調。
    • Kate McKenna 的角色不只是背景的「工程師」,而是在技術與人性之間拉扯,也給電影增加了情感重量。
  3. 角色的配角與周邊生態 車隊其他成員(工程師、管理層、技術人員、策略師等)的互動,讓整個賽車隊不只是賽車手的舞台,而是多角色合作的系統。這樣我覺得讓影片提升真實感。 投資者與新聞媒體的壓力也有描寫,不只是比賽內部,而是外部環境也會影響結果。
  4. 視覺與聲音的處理 大場景比賽鏡頭(IMAX/高速鏡頭/ cockpit 視角)給人緊張與速度感。配樂(Hans Zimmer 擔任作曲)與引擎轟鳴、撞擊聲、輪胎摩擦聲等音效搭配得很好。  
  5. 結尾與情感留白 結局沒有把每一個問題都完美解決,還保留一些未來可能性的空間;Sonny 和 Kate 的道別、車隊未來的困難、Joshua 是否能頂住壓力的可能性,都留給觀眾思考。這種情感的留白讓電影不會顯得過度做作,而是更接近人生。

✅ 總結心得

整體來說,《F1: The Movie(2025)》是一部兼顧速度感與情感深度的賽車電影。即便故事線沒有完全打破已知的體育電影公式,但在角色刻畫與真實感上做得非常到位,使得整部片不只是看熱血賽車,更讓人對夢想、榮譽、年紀與退役/回歸等議題有共鳴。

電影讓人相信,即使經歷疊加的失敗與磨難,只要還有一線可能,就值得去衝刺。對於喜歡賽車的觀眾來說視覺與技術細節是享受;對於一般觀眾,這部影片的情感與主題也能打動心。

🎬 《F1》觀後值得探討的一句話:如果不是為了錢,那麼為的是什麼?

電影一開始主角被問到:「如果不是為了錢,那麼你是為了什麼?」

而到了最後,他再次被問到同樣的問題。這句話貫穿了整部電影,也成了他一生的答案。

我們常常以為人之所以努力,是為了賺錢、為了生活,但事實上——

很多人做事的動力並不只是「錢」。

有些人是為了榮譽,想被世界看見;

有些人是為了熱情,因為那件事讓他活著有意義;

有些人是為了安全感,想證明自己能掌控命運;

也有人,單純是為了自由

這也像我們生活中的「交換」概念。

我們不只是用時間去換錢,

還用行動換得信任、用努力換來歸屬感、

甚至用失敗換來成長。

所以當電影最後那句話再次出現時,它不只是主角的反問,

也是對我們每一個人的提醒:

「如果不是為了錢,那你,究竟是為了什麼?」


wishchen
wishchen

🎯 10 年黑手轉身人生顧問|陪你找人生目標 🔧 從修車到修心,只為回答「我為何而活?」

我想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