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我認為人生就是不斷地隨波逐流,只要順著自己的事情不斷地去執行就可以,但是事情的結果並不是這樣子的。

從幾個別人生活當中的例子裡就可以看到,有一些人他們非常容易去抱怨別人,也非常容易去引來別人的抱怨,最後造成了自己的不舒服,或是認為這整個世界都虧欠於他…

而另外一種人呢,他們面對事情的處理態度都是”太好了!我還有機會”,”這事情還沒有結束,我還沒有那麼慘嘛…”
因此當他這樣子想的時候,他想的並不是悲觀,而是解決辦法!

 

我身邊有一位朋友,他是奧地利人,他已經60幾歲了。他從來沒有學習過中文,而這一次他決定要學習中文。一開始他學習中文時,他講話的口音都讓人聽不太懂或是有外國腔,但是他從來不會覺得自己那邊做錯了,他就不停地練習。

有一次他去買水餃(他非常喜歡吃水餃),他就問了他的太太(他太太是台灣人)說,為什麼要叫做”餃”而不是”包”?
因為他也喜歡吃水煎包…後來太太回答他說,圓的就叫”包”,長條狀的就叫”餃”。哇~~他馬上開始變通了,立刻說那麼菜包就是圓的,肉包也是的圓的!如果是長條的話我就可以叫肉餃以及菜餃。

他的學習意願以及樂趣和熱情如此之高。

 

如果反過來呢?

遇到想要學習的語言,但是卻不開口說,或是說的時候一直很害羞不敢講,因為怕沒有面子…等。
或是認為自己講的沒有那麼好還是不要講好了,或是在家練習因為怕丟臉…

哇~~~如果學習一件事情變成了恐懼、害怕、丟臉的話,那麼就不用學習了。

 

試著想想一個人的生活要如何才能夠開心和快樂,其大多數都是來自於自己的想法和觀念所造成的!
因此一個人的成敗不是在他的環境給他多少的困難,而是他自己給自己多少的限制

 

其實很多人不太相信這樣子想就會成功,因為他們認為環境已經如此地差了。
根本不用講改變了,連個”機會”都沒有!

不過這是可以了解的,我們就算說了再多話語也沒辦法破解一些人對於他們自身環境的困境
因為這是教育問題,我們從小到大接受了許多知識,但是卻不知道這一些知識到底適不適合?到底對或是不對?

或許您也會想知道那麼到底怎麼去辨別自己所學到的知識是對的還是錯的?

我們在生活當中會一直用過去的經驗來判斷事情,因此我們在用一個觀念在執行一件事情時,我們會依據:

1.真實性:對於什麼在你面前是最真實的呢?那就是實際發生在你面前並且做給你看的事實,而這一件事實對你來說是如此地真實。並且相信它就是發生了。那麼這就是真實性。

2.可用性:如果這一個觀念是可以執行在一些事情上並且可行的,那麼你會更加相信這個觀念是絕對是對的,而且不會有錯!

3.共通性:當一個觀念也可運用在其它層面上,那麼就具有了共通性了,而這樣子的觀念更是無堅不破,沒有人可以證明它是錯,因為它可以運用在其它事情並且解決問題。

所以當這一些成立之後,一個人的行為和思維就會被這一觀念給限制住,因此當我們在想一件事情的解決方法時,我們會困在一種走不出去的框框裡,就像數學解題一樣,有人只相信這一題的解法只有一個。但是這是真的嗎?

其實不是的!

 

因此一個觀念只要有想不通的或是固執認定就只有這一個方法可以解的,那麼就會影響一個人的生活和所下的決定。

就讓我舉一個例子,記得我大學的時候學校舉辦了拔河活動,當時後的我過去所讀的高中是高中女子組拔河比賽世界第二名的學校,因此我看過了她們的拔河方式,完全打破了我過去所知道的拔河方法。

而當時我的另外一個同學,因為非常堅定我們所知道的「一、二、三!剎」的拔河方式。而我提出了我所知道的方法並讓大家參考,當時有幾位同學認為我的方法也可行,因此決定採取我的方法。而這一位要採用過去的方式的同學一直否決我所提出來的方法,認為我們大家要用這一個方法才會贏。

但實際上我們已經輸了一次了,但是他仍舊相信他的方法一定可以贏。雖然差點起了爭執,不過後來大家可退讓一步並且說明那就試試看我所提供的方法,最後我們勝利了!也打破了我那一位堅持用舊方法的同學的觀念。

 

這個例子我想要告訴你的是一個人如果堅持一個方法或是觀念時,而不肯改變會造成什麼樣子的影響。如果換成是跟人生目標有關的呢?是不是就輸的很慘並且不知道為何而輸。

 

所以回到主題來,所有生活中的主導都還是來自於自己,不管你在工作上還是所有生活上。你的生活是由你來創造的。

別把自己人生的決定權交到別人手上。如果是…也是你自己主導的。

 


wishchen
wishchen

曾經迷失人生方向,失去夢想並思考為什麼要出生在地球上而痛恨自己… 但不放棄的自己在找尋答案後…一切都轉變了… 變成熱愛追求生命的意義及幫助他人找到方向為個人興趣

我想留言